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1.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一)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学......

1.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栽树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 1、两端都栽,2、一端栽一端不栽,3两端都不栽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绿化问题的栽树具体情况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轻松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

(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直接教学用底乘高求面积比较抽象,学生会难于接受,我通过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剪、平移、拼,在学生易混淆的地方多次闪烁。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三)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例如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在让学生做选择填空时,若学生拖动目标所到的位置不正确,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借助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像多媒体、模型、实物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直观,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能够推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面积知识的时候,先不要向学生解释面积是什么,而是为学生呈现两本大小明显不同的书籍,这样学生能够瞬间判断哪一本书大,哪一本书小,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摸一摸铅笔盒、课桌的表面,再解释给学生面积就是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要求学生讲出一系列物体的表面,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面积的概念。

最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正方形的纸张与一个长方形的纸张,要求学生判断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结果,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他们纷纷猜测,基于教师的启发,一部分学生迅速地想出了判断这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倘若借助标准相同的格子加以测量,那么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且演示学生的做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表演,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有时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例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学生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3.数学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工具与手段被大量运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为灵活,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课程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逐渐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技能形成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教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这节课时,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录像,提出问题:统计进入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面对这个情况,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统计吗?当有学生提出可否和同学一起合作来统计时,教师立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用分工合作的办法进行统计,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产生了很好的合作效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同时感知了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各学科中都迅速得到适用和推广。

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硬性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学习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乘法的运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跟学生说,一只小鸡有两条腿、两只翅膀、一个尾巴,然后让学生回答两只有几条腿,学生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两只小鸡的样子,一下就发现是四条腿,即2×2,然后是三只鸡、四只鸡,最后,教师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只要加以思考就能说出:如果有n只鸡,就有2×n条腿,2×n只翅膀。这样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趣味化教学内容。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但数学的重要性又不容学生放弃,学生只能煎熬着学习数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化教学的方法,在数学内容中加入生活元素,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自己为素材,将自己变成教学道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趣味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身高,学生能够大致看出,但无法准确说出,教师进而给出提示,教师的身高是4的倍数,让学生继续猜测,最后再给出提示,教师的身高是6的倍数,这样,学生再根据目测的大致身高和4与6的公倍数,就能得出教师身高是多少。这样的趣味性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3)选择独特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数学课程具有较强逻辑思维的特点,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此,就需要教师选择独特的教学内容,即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并以趣味性的方式去呈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动手操作之中.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相关内容时,开始可以让学生从称橡皮的重量,到称椅子的重量,再到称同学的重量着手,一步步加深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利用称重的数据,能让学生开始去思考克与千克之间有联系吗?能够转化吗?这样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就会变成具体的数学知识,能使学生真正从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