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触龙父母之爱子)

2023-04-14 21:09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触龙父母之爱子)

触龙说赵太后两汉: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及注释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
"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
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
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
"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
"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强迫自己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
"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
"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
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
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
"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
"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
"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
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
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
"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
"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
"太后说:"您说得对。
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
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注释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新用事:刚刚掌权。
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急:加紧。
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
于:向,介词。
必:一定。
以……为:把……作为。
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质:人质。
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强(qiǎng):竭力,极力。
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明:明白地。
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复言:再说。
令:让,使。
唾:吐唾沫,动词。
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
"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
见:谒见,拜见。
盛气:怒气冲冲。
揖:应为"胥"。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
胥:通"须",等待。
入:进入殿内。
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
徐:慢慢地。
趋:小步快走。
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
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自谢:主动请罪。
谢:道歉。
病足:脚有毛病。
病:有病,动词。
曾:竟,副词。
疾:快。
不得:不能。
见:指拜见太后。
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
自恕:原谅自己。
恕:宽恕,原谅。
玉体:贵体,敬词。
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
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
郄(xì):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
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恃(shì):依靠,凭借。
辇(niǎn):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
衰:减少。
今者:近来。
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
殊:很,特别,副词。
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
步:散步,步行,动词。
日:每天(步行)。
少:稍微,略微,副词。
益:增加,动词。
耆(shì):同"嗜",喜爱。
耆食:喜爱吃的食物。
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
少解:稍微不和缓了些。
公:对人的尊称。
贱息:卑贱的儿子。
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
息:儿子。
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少(shào):年幼。
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
肖:像,似。
怜:怜爱。
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令:让(他)。
"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
得:能够。
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农"借代卫士。
以:来,连词。
没(mò):冒昧。
没死:冒着死罪。
以:连词,来。
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
这里可译为"请求"。
敬:表示客气的副词。
诺:表示答应的意思。
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
几何:多少。
愿:希望。
及:趁。
填沟壑(he):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
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壑:山沟。
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甚:厉害,形容词。
于:比,介词。
异甚:特别厉害。
以为:认为。
媪(ǎo):刘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
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贤于:胜过。
君:您,对人的尊称。
过:错。
之甚:那样厉害。
子:这里泛指子女。
为:替,介词。
计:打算,考虑。
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
持:握持。
踵(zhǒng):脚后跟。
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为之:为她。
泣:小声哭。
念悲:惦念并伤心。
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
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
必:一定,副词。
祝之:为她祈祷。
祝:向神祈祷。
使:让(她)。
反:同"返"。
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
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计久长:打算得长远。
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
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
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
"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前)。
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
前"赵"指赵氏家族。
后"赵"指赵国。
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
为:成为,建立,动词。
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侯者:被封为侯的人。
侯:封侯,活用为动词。
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
在者:在侯位的人。
微独:不仅,不但。
微:不,否定副词。
独:仅,副词。
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
身:指"侯者"自身。
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
人主:国君,诸侯。
则:就,连词。
善:好。
位:地位。
尊:尊贵,高贵。
而:可是,转折连词。
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
劳:功劳。
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
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
膏:汕脂。
腴:腹下的肥肉。
"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
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何以:疑问代词。
以:介词。
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
自托:寄托自己。
以:认为,动词。
为:替,介词。
计短:考虑得太短浅。
不若:不如。
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
恣:任凭。
使之:支使他,派遣他。
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约车:套车。
约:捆缚,套。
乘(shèng):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乘"。
质于齐。
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义:赵国贤人。
犹:还。
尊:用作名词。
指尊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1、《触龙说赵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文言现象(一)词的古今异义古今传承的义异词同指的是由于词义的新陈代谢使古今词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
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2)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化,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二)敬称、谦称、贱称及其他敬称:陛下、大王、皇上、君(称皇帝);子、夫子、师、先生、吾子(称师);公、将军、大夫(称官);君、足下(称尊重的人);令尊、令母、令堂(称别人的父母);令郎、令爱(称别人的儿女);媪(称老年妇女)。
谦称:寡人、孤(先秦王侯自称) ;仆、不才、不佞、小人、愚、不肖(一般人自称);妾(女子自称);臣(臣子的自称);贱息、贱妾("贱"谦称自己)。
贱称:小子、竖子、小竖子。
其他:尔、汝(上称下或不客气的平辈之间的称呼);先(已逝的尊长前加"先");从(表叔伯关系);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妹);家父、家母(称自己的父母)。
(三)难解词语①徐趋:是一个词,与"疾趋"相对。
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的时候,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小,脚跟不抬起来。
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
触龙见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
②趋、走、步辨析趋:指小步快走。
走:跑,比"趋"速度更快,例"走马观花"。
步:特指慢慢地走。
例"亦步亦趋"。
③身和体辨析身:原指人或动物的躯干,后词义扩大,引申为全身、生命。
如"少益耆食,和于身"。
体:指构成身体的各个部分,也泛指全身。
如"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
④辇和车辨析"辇",用人力推拉,"车",用马牵引;"辇"在秦汉之后为帝王专用。
不能用作兵车,而"车"可以用作兵车。
(四)通假字太后盛气而揖之(揖作胥,胥通须,等待)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郄"通"隙" 、病痛)少益耆食(通"嗜",喜欢)必勿使反(通"返")奉厚而无劳(通"俸",俸禄)(五)古今异义触龙说赵太后(说,shuì 劝说。
今为"说话""讲话")太后明谓左右(左右,侍从、近臣。
今为方位名词)老臣贱息舒祺(贱息,古代指儿子。
今为叹息、休息)窃爱怜之(怜,疼爱、喜爱,今为可怜、怜悯。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丈夫,古代指男子的统称。
今仅指妇女的配偶)至于赵之为赵(至于,到、上推到。
现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至而自谢(谢,告罪、道歉。
今为感谢)(六)词类活用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没死以闻(闻,使动用法,使……听到)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词作动词,称侯)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贵)犹不能恃无功立尊(尊,形容词用作名词,尊显的地位)其继有在乎(继,动词用作名词,继承人,后嗣者)(七)一词多义(1)及介词:趁、趁……的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连词:和、与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A.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比得上、赶得上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2)为动词(wéi)A.治理: 为川者决之使导B.作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制造: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D.研究: 为学介词(wèi)A.替、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B.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C.被: 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非弗思也(表否定判断)(2)宾语前置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提前)(3)状语后置赵氏求救于齐甚于妇人贤于长安君和于身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而封之以膏腴之地(4)固定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恐怕……吧?""莫非……吧?")▲补充注释  1.关于"触龙"  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詟",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
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关于"质"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3.关于"盛气而揖之"  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揖"是"胥"字之误。
因为在隶书中"胥"字作"",因讹而为"",后人又加"扌",误作"揖"字。
赵太后也不会对大臣作揖,尤其是在"盛气"的时候。
"胥"为"等待"义。
这一点,也已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所证实。
  4.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称侯立国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
文中所说的"三世以前",是指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之为赵",则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说话艺术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
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
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
下面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谈谈说话的艺术。
  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
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
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
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
触龙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
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因此,触龙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
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龙交谈了起来。
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
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
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
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
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
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
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
《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
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
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
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
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事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
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赵威后不肯。
触龙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参考资料:1、《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劝谏艺术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
这些纵横家们,能说会道,长于论辩说理。
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艺术光芒。
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入选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
细细研读,其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
现就文章的语言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避其锋芒、欲擒故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
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
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又乘机攻赵,连克三座城池。
赵国祸不单行,处于危难之中。
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只得求救齐国,共同抗秦。
而齐国提出条件,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才出兵。
作为母亲,赵太后心理的天平倾斜到了个人的私情一边。
国难当头,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劝谏,均遭斥责。
赵太后甚至蛮不讲理的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劝谏赵太后"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此情,老臣触龙自愿担当此任,出面劝谏太后。
太后得知触龙进见,知道他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
她怒气冲冲,专等触龙提出此事,骂他个狗血喷头,吐他一脸唾沫。
心里话:好一个大胆的家伙,竟敢顶风劝谏,自找没趣。
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使她大为感动,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的放松了,怒气也渐渐消除了。
其实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布阵、诱其上钩  赵太后怒色少解,但触龙仍未提及让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是顺着拉家常的线索,向太后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
这就表现出了对小儿子的特别疼爱。
这个请求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也是继续诱太后上钩的关键一步。
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亲人不爱子?于是她爽快答应了。
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让长安君做人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
她哪里知道,这实际上是迈进了触龙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当两人就"爱子"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触龙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的论争,并巧妙的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
这便又引起了新的争论,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
太后承认了这一观点,紧接着,触龙步步进逼,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他们都不存在了。
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触龙顺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非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至此,言归主题已到火候。
触龙便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于国"的危害。
从而也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
这样,就使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这种自相矛盾之中。
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而已,这种溺子骄子就等于杀子。
于是,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出使齐国,触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赵国。
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
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
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2]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
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
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
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
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
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
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
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
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
"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的命题。
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
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
"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
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
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态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
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馗尬。
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
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
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资料:1、黄亚琴,高尚义.说谏文中的双璧——《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教学教案一、关于课文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
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
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
"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
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
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接,为下文开辟了广阔的境界。
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
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
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
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
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
"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
"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
他那温和亲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气而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几句寒暄之后,触龙就不厌其烦地向太后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
虽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妇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神色有点松懈了。
而这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
  第3段,"说"爱子。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了,紧张场面缓和了,触龙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
这就给太后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是想"走后门"而已。
  既然两人在爱幼子这一点上达成了默契,在"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争辩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
不仅能互相理解,而且还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
由于爱,必然要为他的前途考虑。
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
这就引出怎样才算对子女真正的爱这一话题。
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
这就论述了连她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自己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
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
还没等触龙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4段,"说"的后果。
  故事的结局,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三、人物形象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
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
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
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
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
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
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有着善良、慈爱的一面。
疼爱幼子,本也无可厚非,但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她却不肯听从大臣的"强谏",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
至于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声明,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顽固和专横。
从"色少解"到"诺。
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从反面表现了触龙雄辩的论说才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最终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说。
四、写作特色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
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
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这也是《战国策》与《左传》《国语》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
究其实,

相关推荐